我以為這是一齣悲喜劇,或者是帶有深刻含意的戲謔劇,看到很多人寫的感想,好像也是如此。

真是大錯特錯。這是不折不扣的悲劇,頂多多了點歌舞。當中的笑謔,不過是在反襯這個人生是多麼不幸,如此不幸。

它是這麼不幸,所以我哭了。

最近發現自己愈來愈容易被戲劇情節弄哭,而且心裡總是很矛盾。一方面很害怕自己眼眶紅紅走出戲院很丟臉,拚命忍住不哭,或是哭了一下下就馬上止住眼淚;另一方面卻很希望自己可以多哭一點,哭久一點,讓這種情緒留存久一點。只有在這種時候,我才能感覺到「從內心發出的情緒」。

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戲裡講的是「只要踏錯一步,就會步入不可知的悲劇人生」。但我是因果論者,我從不相信那關鍵的一步是偶然的,既然所有的選擇都是依據自己的經驗、學習、文化背景,那人生的發展歷程就不可能像龍捲風的路徑那般不可捉摸。如果給松子第二次機會,她會選擇不踏出那錯誤的一步嗎?也許她不會選擇之前的決定,可是其他的決定也不會多麼高明。即便她有一個平順的人生,他仍然有不幸的成分,比如說,她可能永遠不能知道她父親是愛她的。

也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些不幸的因素,但不幸的因素不一定會顯露出來。剛才很難得打開電視,看到馮光榮和馬妞的新聞,這何嘗不是另一個正在上演的不幸的劇本呢?這世上怨偶這麼多,但他們何其不幸,被活生生搬到電視螢幕前,供觀眾消費。即便這是戲,需搞到如此,亦非常可悲。

也許是因為長年不景氣的緣故,日本出現一種「失敗的美感」,像是永不曾贏的賽馬表演得很差的海豚之類,「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彷彿是這一類「美感」的文學化,然後再拍成電影。對我而言,松子的人生真的是很典型的失敗範例,從原本好好的音樂老師,到最後潦倒到讓翹課的國中生被鋁棒打死,一點也找不到正面性的劇情,導演選擇了美國好萊塢式的華麗歌舞片場景,讓苦澀的人生,充滿甜蜜的顏色。從來在東方社會,都只關注成功,不會有人關心到失敗,甚至去可憐失敗的人,都被認為是一種羞恥。問題是,如果「不成功」就相當於「失敗」,那這社會上失敗的人遠比成功的人要多太多了,何以我們只被教導要如何追求成功,而不學習面對失敗呢?面臨長期不景氣,愈來愈多日本人遭遇到社會訂定的「失敗」:中年失業、畢業找不到正職、過了適婚年齡而沒有對象、因為經濟斷絕而崩潰的家庭…。也許如此,他們對於某種永遠無法攀向「成功」寶座的事物,寄予如此多的關注吧。

台灣的社會脈動,素來緊跟在日本之後。像這樣的「失敗美感」,我很希望在不久的未來,台灣也能有這樣的關注。如果未來數年內,台灣沒有辦法認清兩岸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執意要封閉自己的話,那台灣很有可能經歷到遠比日本更久、更不景氣的時期(現在的日本經濟已經好轉,許多人都認為「平成不景氣」的時期已經過去),台灣人的確要學會如何面臨失敗,面臨痛苦挫折的情緒,而不是僅僅只是「從失敗中站起來」、「從失敗中學習成功」。就是因為台灣人不能坦然面對失敗,永遠都在逃避失敗,我們才會有這個「從失敗中站起來」的總統。對這座島嶼而言,這是徹徹底底,最全面的不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