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了很多大陸現狀的文章,批評為多。及至買了陳丹青著的《退步集》,知道某一種大陸知識份子的看法,覺得吾道不孤。

陳講中國城市的盲目拆建:巨大的房地產利益、公機關的急功好利、西式風格的全盤移植。這些東西,台灣人應當很熟,因為我們早就開始了。只是台灣歷史不長,所謂的「舊城」,充其量不過七八十年,不能和動輒牽扯到千年的中國古城相比。在台灣,專家學者拚死保護的,多只是上世紀初蓋的建築,少數十九世紀以前留存迄今的建築物,都可以算是國定古蹟了。

然而有趣的是,如今台灣幾個城市,竟比大陸主要的都市還顯得老舊。不要說上海北京那種大拆大立的都會,就是洛陽──隨便往下挖就是漢俑唐鏡的歷史名都──看著寬敞的六線道和整齊的法國梧桐,根本尋不出任何一點點歷史的痕跡,連民國的記憶都難以找尋。反而台北,就是松江南京一帶的辦公大樓,也似乎頗有年歲,有種遲暮的氣息。韓良露甚至認為台北是座步入中年的城市,彷彿台北已有十幾代的滄桑。

台灣不是不夠新,而是台灣盲目拆建的時期比對岸來得早,因此看起來衰老。台灣人比大陸人提早面臨全面西化──或說美國化──的世界,我們已經習慣公寓洋房、有抽水馬桶的衛浴設備、出門以汽車機車代步,都市景觀的典型範例是紐約、芝加哥或香港等摩天高樓雲集的地區。如今很少有台灣人會睡在架子床裡,穿長衫大掛黑布鞋,用大灶在煮飯燒開水的。台灣甚至有人連飲食都被美國同化:只吃雞胸肉和一片片切好的魚,不會吃魚頭、雞脖子、雞翅膀等有骨頭的東西,寧願吃看不出形體的食物,也不吃整條的魚或禽鳥,只差不會拿筷子而已。

所以中國大陸應該要以今日台灣為殷鑑,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應該要往這種狀態邁進。這種斷裂並不亞於戰爭的破壞。我猜想,台灣如今所謂的「五年級生」,在某種程度上是全盤接受美式文化的第一代,尤其是都市人。在他們的記憶中,可能從來沒有住過傳統的合院或街屋,沒有穿過唐裝旗袍作為一般家居服或外出服,不會講自己父母親那一輩的母語,不愛聽所謂「過氣」的音樂──無論是南北管或白光周璇。跟大陸比起來,台灣甚且沒有文革大規模的摧殘,也失落了,更不要說對岸,與其說是「中國人」,倒不如說是「一群住在中國土地上的人」。

但更廣闊來看,整個東亞都在經歷文化失落的過程,不止大陸和台灣。日本也許是保護自身文化最不遺餘力的國家,但他們的和服已經從家常服變成只有特殊場合才會拿出來穿的衣服,傳統和室在西式建築中已經失去原來設計的功能,只為了保存肢體習慣和場域。韓國保留的傳統可能也比台灣或大陸來得多,但韓人也把穿著西服、住在西式樓房的生活視作文明現代化的象徵。我們把現代文明等同於美國式的生活,這是戰後美國強大影響力底下必然的結果。然而相較於日韓台灣,或被美國佔領、或有長期駐兵,中國大陸的「現代化」,幾乎完全是主動去跟隨這個模式,未經任何的反思消化。也所以中國大陸如今在國際地位舉足輕重,但在文化上,終究是歐美諸國的附庸。

其實陳丹青有一點沒提──也許是他自己沒有意識到,大陸面臨最大的文化斷裂,除了地景、人物、階級、藝術之外,還有一個,是文字。文字的變革注定中國再也回不去過往的中國,失去了對傳統文字的敏感度,等於喪失作為中國人最起碼的底蘊。而台港兩地的繁體字,則有太多的「地方特色」,也不再是民國三十八年之前的那個模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