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又破戒了,我又想寫看完戲的心得。

我只是認為,以本校如此難得的資源,實在需要好好推廣給大家知道。這樣說有些奇怪,我在學校這麼些年,寫網誌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怎會到現在才告與周知?實在因為我也是到了這個學期才開始大量看戲,才體認到學校真箇精華所在。亡羊補牢,時猶未晚,雖說鄙站觀看的人不太多,至少聊表心意。

最近總在看戲,實在「不務正業」,但終究是有回饋的。我第一次看學校的畢業製作,雖說都是校內學生,但水準和外面的演出不相上下,光是所選劇本即可見其謹慎。本次畢制是史丹利‧霍頓的(Stanley Houghton)《親愛的死者》以及卡瑞‧邱吉爾的(Caryl Churchill)的《a Number》,一個是廿世紀初繁瑣矯揉的英國社會,一個是很意識流地充滿大量複雜對白和指涉性內容,都是不好掌握的劇本。除去演員的演出,只要看燈光佈置服裝就值回票價。我在《親愛的死者》裡看到極為寫實道地的傳統英國室內陳設,以台灣不太重視考據、也不太有經費考據的先天環境下,寫實的舞台設計難能可貴;《a Number》也極出色,高度設計感的場景將戲襯托得很好,而不失實際的要求,末尾一場人造雨更是讓我驚嘆,這種手筆放在戲劇院只怕是天價,國內沒有什麼劇團玩得起的。

至於演員演技如何,請恕我按下不提。我私心以為,這種現場演出,實在是需要第一手的接觸,畢竟劇場不同於電影,電影只有一次,不停地重複播放,劇場那怕是百老匯,同一齣戲天天演、年年演,每一場演出的小小差異,和觀眾的互動都是獨一無二、不能複製的,人人感受也自有不同,最好方法莫過於親身經歷。是的,請容許我打個廣告,明年三月就是下學期的畢業製作,時間從三月底到四月初,希望有興趣的人能參考一下,有葉根泉的《懷爾德給蒙哥馬利的一封信》、哈洛品特(Harold Pinter)的《房間》、Sarah Kane的《4.48精神病》,雖然鄙校地處偏遠,仍希望有幸看到此文的人能撥冗前來,不勝感謝。

我知道台灣的觀戲人口比重頗低,而且不盡然熟知看戲禮儀。關掉手機、謝絕飲食是基本要求,最好連答答作響的錶也不要戴,如Swatch一類。維持身體健康也很重要,在演出時不斷咳嗽,別人會誤以為對台上的演員有意見,而且在密閉空間裡,對其他人的健康是種威脅。衣著部分,台灣沒有把劇院音樂廳當社交場合的傳統,穿著上較無限制,一般外出服裝即可,不過我習慣會穿得稍微體面一點,至少是有領的衣服罩一件外套什麼的,以示我對這場演出的重視。當然,看戲的規矩有時而異,我看大陸話劇的時候,演到一半就鼓起掌來,活像看京戲在叫好似的,實在是很不習慣,怕有人第一次看戲,以為就是常例,之後依樣行事,這就很麻煩了。當然傳統戲曲、相聲一類表演,演出過程中叫好喝采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是西方劇場,鼓掌一事還是終末的時候再一次給足才不失大雅。

總之,我用我淺薄有限的力量,歡迎大家去看戲,如果從未踏入戲院,不妨為之。不要一開始就挑看起來就是很難懂的,入門可以看屏風表演班、果陀劇團、春禾劇團,表演工作坊已然是經典的代稱,若只為要附庸風雅,專看一家我也無法反對。看出興頭了,就可以到實驗劇場、牯嶺街小劇場、皇冠小劇場等地嘗鮮。學校內的演出有名劇本的保證,縱演員導演的火候不足,至少有文本支撐,按著劇名看戲,總不會出大亂子。

宣傳文止於此,謝謝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