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人有個很要不得的癖好,愈是報告急迫的時候,愈愛看「雜書」。說是雜書,我想對旁人也是無聊得緊,畢竟我小時候就有愛「讀」中文大辭典的奇怪行徑,但終不是課堂報告的範圍之內,實在非常任性。比如說,剛剛才買的《國家的品格》。

說起此書,我很早便在紀伊國屋書店的排行榜上注意到了。這書賣到一度缺貨,我望著那個封面照片注視良久。但苦於我的日文很差,日文書又普遍昂貴,我的好奇僅止於此。想不到隔年這書出了中譯本。

據書中導論所言,此書在日本銷量極好,亦帶來正反極端的評價,其實皆導因於作者藤原正彥頗為激進的言論,但奇怪在台灣則不見有什麼比較特岀的討論,台灣嫻熟日文的學者這麼多,這本引起諸多討論的書對他們難道一點感覺都沒有嗎?這其實是個警訊,台灣的知識份子普遍認為政治烏煙瘴氣,對其敬而遠之,連帶這種政治性的著作也不去聞問,好像跟政治有關的都很污穢。但社會上唯一擁有深度反省能力的知識份子退出政治言論,徒剩政客及依附政客的打手,政治終不會有起死回生的一天。

這書我很快地看完,便急急想做評論,有些失之急促,但文中激岀的諸多反思,我不吐不快。此書雖題為「國家的品格」,其實當中的內容是在駁斥現今流行的西方文明價值,要求日本人回到自己的傳統價值。他舉出兩個日本的傳統價值:「情緒」和「形」,這皆能歸因到「武士道」。

不難想見,日本會出現極端的評價,基本上與害怕(或期待)極右派的復甦有關,因為極右派總愛把武士道精神掛在嘴邊,動不動「找回日本過去的榮光」。藤原正彥必然意識到這點,所以他把日本的侵略行為歸咎於「武士道」的消逝。然而書中對日本的過分提高,一定使某些日本人感到不安。我覺得藤原正彥想用如斯方法試圖替他所看到的問題加以解套,有些自我矛盾。他如此強調日本作為一個民族以及背後文化的悠久傳承,其實正是歐洲民族國家的概念,就我看來,民族國家的概念亦不可取,他的這套論述,也不全然根於日本傳統。

但這不代表他的內容就一無是處。至少我自己也開始懷疑西方價值體系的絕對性,尤其是自宗教革命以來一連串西方哲學的變遷,帶動政治和智識上的大翻轉,成為今日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常識。我們把這些概念視作真理──或至少接近真理,從不加以批駁,藤原正彥認為這是相當危險的。我不致全盤否定西方的價值系統,但現今的東方世界幾乎都以西方(或更準確地說:美國)的價值作為唯一準繩,像是經濟發展的程度,人民的居住品質,城市的樣貌,判斷事物的標準之類,這樣的情形其實是相當畸形的。生態學家都在鼓吹要保留地球原有的生物多樣化,何以人類的價值判斷卻愈來愈走向單一?人類偏離自然定律愈來愈遠,可見人類的發展一定出了什麼差錯。

西方的文明發展到這個程度,我看著有點不可思議。好像歐洲要保護自然生態,建造綠建築,那綠建築的設計非常複雜,為了要讓植物可以淨化空氣,他們在房子裡蓋了溫室,又為了讓流動的空氣得以傳到每個辦公樓層,他們又設計了複雜的通風管道,還不要說電腦自動控制的氣窗及遮陽板,以及洒水設備什麼的。

我們為什麼得在重重的人工設備裡感受自然?為什麼保護生態得用到這樣複雜的電腦科技,還得用人工不停維護?我開始懷疑這個文明也許不太聰明。說到綠建築,我腦子裡第一個想到的其實是傳統的中國建築,特別是江南地區的民居。傳統建築符合很多綠建築的要求:自然建材、可以回收重複利用、通風、與自然環境協調、便於讓人民接觸自然。中國傳統建築唯一的「缺點」是無法很經濟的利用土地,單一面積的人口數無法很多。試想傳統的北京合院格局,就是尋常人家也得開個天井,稍微有點財力的,自是前院後院都有,就現代的都市眼光,實在相當浪費。

但誰規定都市就一定得密密麻麻擠滿了人?為什麼住在都市裡的人就不配擁有一棟有院子的平房?英國不也曾經推廣過所謂的「田園都市」嗎?誰規定只有像美國紐約、芝加哥那樣長滿摩天樓和高架橋的都市才配稱作「都市」?西方價值,或說美國價值,主導並駕馭幾乎是一切台灣人看事情的方法,我們希望台灣能出現穩定的兩黨制,充滿玻璃帷幕大樓的天際線,吃著用美國榖類養出來的美國牛肉,家中一定要有蓬軟的沙發和大電視,金髮碧眼、大胸窄腰的美女成為唯一的審美眼光,追求利潤和玩弄經濟市場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諸此種種。更不要說有台灣人想要台灣成為美國的第五十一洲,幾乎是徹頭徹尾的服膺在美國腳下。

縱然如此,我並不認為藤原正彥的反美情節僅單純有感於日本近年的「荒廢」。有些日本人總將自己的國家說成被美國殖民的殖民地,看在我的眼中,總覺這種論調真是怪異無比。無法成立擁有「軍隊」之名的軍隊、外交上跟隨美國腳步,就不足以稱為一個「正常國家」嗎?不過當我知道日本人曾於戰敗被美軍託管的時期,被美國人視作「戰敗國民」,實施許多歧視性的政策。在二戰之後突然成為戰勝國一方的台灣人,那種微妙的心理是難以想像的,更不要說在大陸被日軍侵略的人民,他們甚至會認為這是再合情合理不過的事情。

書中對西方的批判,實有需要我們深思的部分,但藤原正彥對日本過分地讚揚,則不免過於自大。對過去時光的緬懷,似乎成為東亞諸國經濟發達後積極著墨的課題,日本人對江戶時期的推崇為其一,韓國也有人重新評估李氏朝鮮的貢獻,畢竟長達五百多年的穩定統治,是中、日兩國所不及的。我自己也在思索清朝的問題,平心而論,除去西方勢力進入所造成的衰微,清朝所有的皇帝,與前代相比,都可堪稱良君。夙來王朝終末時,總會有幾個「荒暴淫亂、不問朝政」的地王,但清朝即便到了光緒時期,皇帝仍是想力圖振作的,就是把持晚清朝政的慈禧太后,其所作所為,應該還不如一位明朝的神宗皇帝敗壞。總而言之,中國近代的低潮完全是歐洲勢力的進入所導致的結果,以清朝皇帝的「品質」,中國本有機會開啟另一段長期安定的時期。

雖然藤原正彥對日本過度吹捧,看在外國人的眼中不免感覺「夜郎自大」──特別是看在中國人眼中──但這容或是物極必反的結果。其實認真比較,台灣受美國影響的層面遠比日本大得多,台灣好幾波移民浪潮,美國都是最主要的國家。當然,台灣人擁有中國文化的底蘊,但對多數的中產階級而言,中國文化僅止於使用中文和拜拜,頂多加個食物,其他種種,也都非常美國化了。藤原正彥所提到的日本的問題,台灣大部分也有。我們是不是一定把西方的種種奉為圭臬,真的是得好好反省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