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關於廁所的故事〉

我第一次去日本玩,才知道衛生紙「可以」丟到馬桶裡,甚至是「必須」丟到馬桶裡。

在台灣,把使用後的衛生紙丟到馬桶裡,是受限於排水系統的不得不然。從小我就被教育「衛生紙一定不能丟到馬桶裡,否則會堵塞」,事實上也是如此。雖然衛生紙可以溶在水中,但台灣的馬桶似乎都有點無力,無法將衛生紙沖走,常常卡在管子中,然後就堵住了。有一陣子台灣很流行無聲馬桶,沖水的時候,輕輕柔柔的,好像什麼都帶不走,要是投下一兩張衛生紙,搞不好就要淹大水。我對這種馬桶深惡痛絕,因為這種馬桶極容易壞,而且修理不易。我之前租的地方就是用這種馬桶,不知怎麼止水閥不密,永遠都能看到有涓滴細流汨汨流出,弄得我非常焦躁,因為流走的不只是珍貴的水資源,更是我珍貴的鈔票!我也不想花錢修不是屬於我的東西,就這樣讓他流了兩年,也讓我從此非常討厭無聲馬桶。

不是只有無聲馬桶會被衛生紙堵塞,基本上台灣所有馬桶都有可能。小小一張廁所衛生紙,點出台灣基礎排水設施低落的現實。這種看不見、也感受不到的基礎建設,往往正是判別一個城市是否真正現代化的指標,其他如飲水與空氣,也是一樣。所以台北努力宣傳地下水道的接管率,無非就是希望把這個沒有人看到的建設廣讓市民周知,以便列入政績。相較於蓋巨蛋闢新路通捷運這種立即可見的政績,我比較喜歡這種市民感受不到,但影響更為深遠的建設。好像今日去了一趟漁人碼頭,這個蘇院長得意的政績,我卻頗為失望。除卻那個白色的「情人橋」還有一點情調,其他的東西一概俗不可耐,像是後繼無力、維持不下去的窘境。與其如此,還不如把這些錢拿來改善淡水鎮民的排水系統,問題是如此淡水鎮民就不會有感覺,就不會覺得縣長有建設,就不會再投票給他。既然這是個「民主」的社會,我們在抱怨政府不會做事、生活品質低劣時,也要相對承擔「識人不明」的責任。

不過現在台北的狀況似乎比較好一點,公眾廁所可以丟衛生紙到馬桶裡了,也不用擔心堵塞。我素來最討厭倒廁所的垃圾,只要想到桶子裡充滿沾有糞便的衛生紙,就一陣噁心,所以能把衛生紙丟到馬桶裡,最是高興不過。但到人家家裡,仍有可能碰到馬桶堵塞的危機,所以不敢貿然嘗試。出了台北市,更加不能丟到馬桶裡,想來這種習慣,還會繼續留存很長一段時間。之前不知看到哪個網誌的文章,說在國外看到「不准將衛生紙丟入馬桶」的警語,還有多國文字並陳,原來有此一狀態的,不只台灣一地。或許台灣的旅館或外國人宿舍,也需要如此標示,才方便他們「入境隨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