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寒食帖》局部。本圖片版權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有

今天(十月八日)氣溫驟降,兼帶細雨,但大體而言,還算是舒爽的天氣。日前經過台北之家的時候,恰巧看見《經過》,想著要來看,都忘記了。既然出門,又是下雨,擇日不如撞日,與其在百貨公司裡瞎混,看場電影,至少靜適得多。

有人去看《經過》是為了桂綸鎂或戴立忍,我則全是故宮的緣故。今年據說是故宮建院八十週年,但卻玩笑似的在北京、台北各有一間「故宮博物院」。而故宮建院本身,過程也很苦澀,除卻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的遷徙流轉,清遜帝溥儀,還有他身旁一班太監手下,輾轉從宮中偷賣出去的國寶珍稀,不知凡幾,至今都無法追齊。大抵戰亂之世,盡皆如此,所以歷代名作真蹟,可以流傳千年的,都是非常不易,一如故宮的那些鎮院之寶一樣。

《經過》一片,我並不喜歡。一是讓我氣憤的字幕,兩個「再」都打成「在」,在這個以故宮作背景的電影裡,我看著尤其刺眼。二是桂綸鎂飾演的故宮研究員角色──如果她真是一個研究員,那我真是要打寒顫,這種水準可真是要完了。不過他只是個演員,一個功課作的還不夠的演員。雖是如此,也夠讓我難受了。《經過》活像是個台灣的觀光宣傳片,片子裡有翠山環抱的台北故宮,疏林掩映的至善園,嶔崎嶙峋的太魯閣峽谷。還有誠品書店、台北市公車、捷運、林森北路(?)那洋溢日式風味的食肆。也不是不好,台灣若可以這樣被推銷到國外去,也是我心中所期盼的。但總想著若是一個發生在故宮的故事,能不能有點別的意思。片中有兩個串聯點,一是老人訴說著期日護送國寶的過往,一是蘇軾的名蹟《寒食帖》。護送國寶的那些往事是台北故宮所津津樂道的,但弄得不好,就像是叨叨絮唸的瑣碎,無窮無盡的當年勇,是過慣安逸生活的我們不能理解的;《寒食帖》為中間的串連的引子有一種特殊的文人氣質,只是古人情懷流離顛沛,又復時間的浸潤,相較之下,現代的憑依就顯得薄弱,尤其又只有短短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鋪陳。

《寒食帖》的流傳過程即很有故事性,電影也有抓著這個點,淡淡地提了一下,也算是很雅致的方式。我自己對《寒食帖》不太有感覺,這怎樣不過就是被中央貶到外地,心有不平罷了。我倒是很受顏真卿的《祭姪文稿》感動。看著上面塗塗改改的祭文,越來越凌亂的字跡,可以感受到顏真卿痛失親姪的悲傷,當時又是兵荒馬亂的時期(安史之亂),比起蘇軾僅僅外貶流寓,顏真卿又多了許多悲慟,感我至深。

整個來看,《經過》是部清新的小品,沒有什麼特別起伏的地方。由是如此,我很訝異在星期六下著細雨的向晚,電影院居然是幾乎坐滿的狀態,果然明星魅力無窮啊。害得我有那麼一時半刻,以為國片復興有望──也許真的有望吧。支持國片,實在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啊。

延伸閱讀:《破報》介紹此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