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米樂》,我終於看了《無米樂》!

看《無米樂》是個新奇的經驗。因為祖上並不務農,家中也沒有田產,我的記憶泰半都往返於台北、台中、高雄三座城市之中,親友全已搬離祖居,唯一還住在故里的姑姑,他們家中也非農家。說來慚愧,《無米樂》讓我第一次對台灣的農村生活可以有著比較深刻的了解,還有點「寰宇蒐奇」的況味。

《無米樂》的內容其實並不歡樂,這一個世紀以來,農民的生活都是活在壓榨及貧困當中,無論收成再好,也不過只能溫飽。片中農民都稱自己是「做事人」,頗有「除卻農稼不成事」的意涵,可以見到中國傳統重農文化在語言裡留下的痕跡。奈何時代變遷,「做事人」辛苦一季,只能換來可憐的報酬,差不多就是最低薪資的程度。我注意到拍攝的時間是2001年至2002年,如今已經是2005年仲夏了,二期稻作有復耕嗎?他們的收入呢,是不是又更微薄了呢?

今天(七月六日)看到國親合組農業訪問團要赴大陸,我就立刻想到《無米樂》中的那些農民。無論是稻米還是水果,價格過低是農民不敷成本的原因,復因為WTO的衝擊,執政當局只能讓外國進口作物低價傾銷,然後消極地多少補貼一點錢,卻不設法替農民尋找市場,替他們拓展產銷的管道,實質的在農作物生產上謀取利益。如果台灣農產品外銷到大陸可以賺錢,為什麼不開放?當這個號稱「三級貧戶之子」、「領農會獎學金念書」的「總統」轄下的政府,居然對農民是這種作為,片中歐巴桑講的「末代滅農」玩笑話,就像是宿命一樣成為台灣農業的終聲。

我本不預期我的觀後心得要如此政治性的發展(第一段跟第二段調性差那麼多就可以看的出來),因為這樣的文章已經很多,實在不差我一個。但《無米樂》本身,我相信確實有政治性的訴求。他們在片子裡提出的問題,讓我們看到農民在現下台灣環境的情況,我想拍攝的人應該是希望此片可以讓政府在農業政策上有些什麼回應,只可惜執政當局不過就是把其當作某種溫馨的「台灣風情畫」而加以推廣罷了。片子誠然充滿歡笑,我卻一直嗅到蟄伏在笑聲後的苦澀。對那些享受權位的執政者們,農民也許真的太微不足道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