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電影。

不過這部片明年才要在台灣上映(美國也要等聖誕節),我當然是沒有先看過。

看了一下這部片的預告,又是一個大美國主義電影,美國國會議員連同一個不知名的探員、一個打扮的美美的富婆,一起解放被蘇俄佔領的阿富汗,「順便」結束冷戰。這部片子的野心真大,不只愛國主義,還是「愛阿富汗」的愛國主義,我都不知道這是要跟布希正面嗆聲,還是幫布希宣傳「阿富汗人民我們愛你們」的虛假喊話。

不過我的重點並不是這個,而是主演的演員。這部戲的主角都很有來頭,包括湯姆漢克斯、茱莉亞蘿勃茲、菲力普塞摩霍夫曼合演。霍夫曼先生又令我眼睛一亮,自他上次演出陰柔的真男人柯波帝 (Truman Capote)之後(不過中間他還演出很多啦,比如不可能的任務三,可是我都沒看),又把自己變成頹廢無路用的中情局探員,真可謂新一代戲精。但最最讓我驚駭的,是茱莉亞蘿勃茲。

雖然預告片中的羅小姐身材火辣依舊,可是,她老了!(他不是才四十歲?)這樣講不是失禮,我倒覺得她很讚,人總是會老嘛,這樣多自然(雖然他的臉還是沒有什麼皺紋,不知道打了多少東西),多好。說實在,她這樣看起來倒有點像臉比較尖的凱薩琳丹尼夫 (Catherine Deneuve),風韻十足。只是,如果這是電影需要,可能又另當別論。




至於要不要看部片,我實在是打心底眼討厭美國這種吹自己臉皮吹不累的劇情。但三個大角,唉,再讓我想想吧。

2009年10月18日更新:

我後來從電影頻道看完這部電影,不出所料,這部片委實非常「大美國主義」,甚至是個人英雄主義。我從頭到尾都搞不清楚為什麼湯姆漢克斯演的Charlie Wilson要幫助阿富汗打敗蘇俄,只因為他不需要做選民服務?我更難以參透茱莉亞蘿勃茲演的德州富婆何以要協助阿富汗,是她真的對當地的婦女小孩如此心疼?還是在阿富汗投資了石油生產?總之,片中主角的動機一點也沒有提及(好吧,其實有的,就是反共。但我非常懷疑,真的只是如此嗎?),卻顯得非常積極,好似這是他們身為美國公民的義務、不可稍懈的責任,而這自然非常大美國主義。

不過,這部片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伏筆,片末的Charlie Wilson希望美國幫助阿富汗廣設學校,希望透過教育讓阿富汗人記住美國對他們的幫助,卻被其他眾議員以要協助冷戰後的歐洲而全面否決了。這個伏筆單純地導向今日阿富汗的反美情緒,也暗指美國其實未竟全功。事實是否如此,我不知道,但我發現這和另一部片子《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剛好可以連在一起。這個伏筆,或許是希望美國人自己亦能稍微自省,要當一位「國際警察」,不是只有提供武器和資金而已。

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上世紀初八國聯軍後,美國用庚子賠款乘隙「留美預備學堂」(後來的清華大學)的舊事,雖說最初美國並沒有如此打算,而是當時清廷公使多方遊說而成,但這個舉措卻對日後影響甚大,中國學子不僅留美者眾,從美國回來的學人,也相當程度左右中國近代史的發展和與美國的關係,迄今亦然。可惜人類罕能從歷史記取教訓,美國也只好面臨曾經它幫助的國家,今日卻得兵戎相見的窘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