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電影與電視 (15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KANO》上映後,毫無意外成為意識形態爭論的中心。不過我所看到的是一面倒的狀態,凡是有以意識形態批評此片的文章,必有一連串網路「起底」,之前一篇批評文章在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同時刊出,網友不僅立刻截圖質疑,更有人直指該文作者實為龍應台。今天我又看到有批評文章,被人掀底IP位址在政府單位。我隱隱覺得有點恐怖。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8 Fri 2014 20:15
  • 嘉農

很少有這種衝勁,上映第二天就去看《KANO》。二二八假期,下午的場次,欣欣戲院五樓的大廳坐了約莫八成,應該是很不錯的票房。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稻埕」被罵得一塌糊塗,我覺得很好。台灣從不缺爛電影,即使是最谷底的時候,台灣也有活像把輔導金丟進水裡的爛片,只是當時沒人去看,沒什麼人知道。如今國片回春,電影公司知道要砸宣傳費用吸引客流,「爛電影」的成分也從喃喃囈語轉換成插科打諢的低級笑料,買票看電影的人多了,罵聲也多了,對我來說,其實是可喜的轉變。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柴契爾夫人過世的時候,中天新聞台錯用了伊莉莎白女王的畫面,成為全世界的笑柄。我本來以為這是台灣新聞谷底中的谷底(我實在不知道世界上哪一個媒體自由的地區,有記者分不清這兩個全世界最知名的英國人),沒過幾天,東森新聞台幾乎整個晚上都在轉播中國的歌唱節目,再度「樹立」台灣新聞標準的新低點──連編譯都不用,轉播就好了,還是轉播一個歌唱節目,一個純粹提供娛樂的歌唱節目。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Apr 01 Mon 2013 11:36
  • Amour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Feb 20 Wed 2013 13:29
  • 志氣

今年春節許多台灣電影跟好萊塢大片競爭票房,我也不免俗去看了其中一部。我發現台灣電影新一代的「類型片」已經出現,春節檔期剛好就能看出來,一是強調本土色彩的電影,通常以閩南語為主,描寫低下階層,內容一定要有插科打諢,但要以感人溫馨為主要的軸線,而且時間設定常常會是在八十年代晚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之間。這種片子大概是從「海角七號」開始建立,至「艋舺」時確立起風格,所以還會揉雜懷舊情緒、黑道文化、傳統藝能等等,務使電影中的「台灣味」可以發揮到極致。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ANNIE HUANG,2012年12月3日,舊金山紀事報(原文連結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的金馬獎台灣電影所得到的獎項說是「史上最少」,東森新聞還說「讓不少台灣影迷覺得好失望」(到底他們問了誰?記者本人跟攝影嗎?),似乎與「國片復興」的口號背道而馳。一則我本來就對「國片復興」一詞很感冒,二則饒是「國片復興」,這幾年所見到的國片,幾乎都是調性類似的電影,無論是什麼內容,都有著大陸人時興給台灣的風格定義「小清新」──再怎麼說教的情節都要包著一層糖衣,嚴肅的故事都要勵志感人,而且一定要穿插甘草人物。唯一的例外(而且我相信可能是「絕後」的例外)大概是「賽德克巴萊」。如此的台灣電影,跟香港或大陸相對多元的類型片放在檯面上比拼,其結果如此,毫不意外。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海角七號大賣之後,台灣電影彷彿谷底反彈,開始有愈來愈多人進戲院捧場,台灣電影有了賺錢的可能,電影院放映的意願增加,投入電影產業的資金與人力也增加,好電影得以出現,更能吸引觀影人口,形成良性循環。甚至到了去年,金馬獎還喊出「國片復興年」的口號。然而,這個口號不僅反應對現在國片的樂觀態度,同時也反映出過去社會的看法,認為國片非常低迷。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12 Sun 2012 02:04
  • GF*BF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Mar 17 Sat 2012 16:16
  • 桃姐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